建筑园林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是园林建筑的基本特征。文章提出园林植物的配置对园林建筑融于自然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正确协调好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的关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园林景观,取得园林景观的整体美。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花木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花木而间接地抒发某种情感和意趣。
中国山水画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神似,追求气质俱盛,而在植物景观的创造中,就是运用神似的画理,结合植物的内涵来塑造园林景观。以苏州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创了画中有诗,诗画相融的画风,对造园、植物配置等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园景融进了画意,画理指点了植物配置。由于植物配置的这种特点,使得园林建筑更加融于自然环境之中。
第一、突出园林建筑主题
园林中某些景点是以植物为命题,而以建筑为标志。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首先要求体现主题思想--柳浪闻莺,柳树以一定的数量配置于主要位置,构成柳浪景观。为了体现闻莺的主题,在闻莺馆的四周,种有多层次的,与假山结合的乔灌木,如南天竹、山茶、玉兰、鸡爪槭、香樟、垂柳等,使闻莺馆隐蔽于树丛之中,建筑色彩比较深暗,加强了密林隐蔽的感觉,周围还种有许多瑞香、腊梅、桂花等香花植物,增加了鸟语花香的意趣。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为一路亭,位于三岔路口,三面环水,一面邻山。在植物配置方面,基本上选用较高大的乔木,如垂柳、榔榆等,其中以垂柳为主,灌木以迎春为主,四周皆荷,每当仲夏季节,柳荫路密,荷风拂面,清香四溢,体现荷风四面之意。还有岳庙的精忠报国影壁下的杜鹃花,是借杜鹃啼血之意,以杜鹃花鲜红浓郁的色彩,表达后人对忠魂的景仰与哀思。大观园内的萧湘馆植物配置,就是根据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大量种植竹子,翠竹萧萧,小溪弯弯,以表示林黛玉的清高与纯情,而梨花飘落总是给人以凄凉的感觉,符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的个性(图1)。这种因植物取名的好处,在于使植物与建筑情景交融,使游人有探花赏悠之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在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普遍种植花草树木,从而把整个园林景象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当中。植物独特的形态和质感,能够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将山顶的白塔烘托得更加鲜明,白塔在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中更加融合,更显魅力。苏州留园揖峰轩前探入六角洞窗里的竹枝,沧浪亭漏窗前的红枫,门前的芭蕉都很生动地表现着自然空间流动在建筑空间之中。
第三、建筑物的艺术构图
建筑物的线条一般都生硬平直,而植物的美丽色彩及柔和多变的线条可遮挡或缓和这种不足之处。植物配置得当,可使建筑旁的景色取得一种动态均衡的效果。常见的园洞门旁多种植一丛竹或一株梅花,树枝微倾向洞门,以直线条划破圆线条形成对比,竹影婆娑,映于白粉墙上,更增添了圆洞的美。拙政园的远香堂,从对岸的雪香云蔚亭南望,五株广玉兰为远香堂的背景,西边的梧桐树,东边的糙叶树,北边的榔榆等都使这个大型的建筑物轮廓更为丰富。杭州西湖闻莺馆处于面宽达130米的大草坪东侧,是以馆、亭、廊组成一组建筑,成为草坪的主体。两旁有高大的垂柳、枫杨、枫香,中间以常绿的桂花为主,一株垂柳突出其中,常绿与落叶相间,构成有起伏的轮廓线,克服了由于闻莺馆屋顶过大,头重脚轻的感觉。此外,在馆前平台外种植了一片低矮的常绿海桐作为前景,使构图匀称、丰富,好像是白色平台的一层厚实的绿色基础,克服了建筑物比例的缺陷。广州某茶座庭园中,在椭圆形的门框左侧前配上一丛棕竹,小巧的姿态和叶裂片的线条打破了门框机械的线条;门框后的右侧植上一丛粉单竹与之相呼应,起到了均衡的效果。
第四、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
建筑物是形态固定不变的实体。植物则是最具变化的物质要素,陆游曾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这表明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因时令的变化而更迭。植物的季相变化,春花秋实,盛衰荣枯,使园景呈现出生机盎然,变化丰富的景象,使园林建筑环境在春、夏、秋、冬四季产生季相变化。园林中的白粉墙、小青瓦、棕褐色木结构的建筑,适于反衬植物的苍、翠、青、碧诸般绿色以及其中偶尔点染的姹紫嫣红。如狮子林,燕誉堂南庭,剑石挺拔,枝叶柔曼,衬以粉墙,在不同季节都有着丰富的景象。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特点,适当配置于建筑周围,使固定不变的建筑具有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季候感。
第五、意境和生命力
植物配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在景点命题上体现植物与建筑的巧妙结合,在不同区域栽种不同的植物或突出某种植物为主,形成区域景观的特征,可增加园景的丰富性,避免平淡、雷同。如无锡惠山寺旁的听松亭,就是以风掠松林发出的涛声为主题,创造出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荫的意境;苏州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亭,周围遍植桂花,开花时节,异香扑鼻,令人神骨俱清,意境十分幽雅;广东惠州西湖湖畔的红棉亭,建于红棉丛中,艳溢朝阳,故有云水空蒙草树研,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红棉的赞誉;个园的宜雨轩前,花坛上栽植了大量的桂花,此处为春景,有人认为应植竹或春季花木,却为何配置百年老桂。宜雨轩为主人迎宾之所,桂花之桂谐音为贵,意在欢迎贵人来园,表达了主人的好客之情,中秋佳节贵宾驾临之际,桂花飘香,对月饮酒赏桂,别有一番情趣;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的小庭园中,一丛翠竹,数块湖石,以沿阶草镶边,使一处角隅充满画意,修竹有节,体现了主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高寓意;而海棠果及垂丝海棠则是海棠春坞的主题,以欣赏海棠报春的景色;嘉实亭四周遍植枇杷,亭柱上的对联为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充满诗情画意,主人在初夏可以品尝甘美可口、橙黄的鲜果,常绿的枇杷树,使嘉实亭即使在隆冬季节依然生意盎然。此外,还有香雪云蔚亭,以梅造景,是赏梅胜境,且因梅有玉琢青枝蕊缀金,仙肌不怕苦寒侵之迎霜傲雪的品性,故而隐喻建亭构景所追求的是一种心性高洁,孤傲清逸的境界。还有狮子林的问梅阁、修竹阁等都是因植物而造景得名。从上面的实例中不难看出园林建筑四周花木的配置,在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六、空间层次与景深
由植物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可起到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与由园林建筑墙垣所形成的界面相比,虽然不甚明确,但植物形成的这种稀疏屏障与建筑的屏障相互配合,必然能形成有围又有透的庭院空间。如扬州片石山房,园中植物疏密相间,虚实呼应,高下相称,与建筑相互配合,呈现一种和谐之美。
枝繁叶茂的林木可用来补偿园林建筑高度不足而造成的空间感不强的缺陷,例如园林建筑围合的空间,如果面积过大,高度又有限,则可能出现空间感不强的缺点。面对这种情况,以广种密植的乔木可以在园林建筑之上再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从而加强空间围合感。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以游廊连接建筑而形成的界面尽管绕湖一周而闭和的环形,但由于湖面大而建筑高度有限,空间感仍嫌不足。幸好建筑物外侧的乔木既高大又浓密,从而补偿了建筑高度的不足,有效地加强了庭院的空间感。
在园林中,透过建筑的门窗洞口去看某一景物时,感觉含蓄深远。其实透过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枝叶扶疏的网络去看某一景物时,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上更显深远。
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特点,它除了满足游人遮荫避雨,驻足休息等方面的要求外,还总是与山池,花木密切组成风景画面,有时还起着园林景象构图中心的作用。而植物配置对园林建筑的造景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植物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体现园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